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8的文章

幼兒教育(6) – 早教的拿捏

我一開始養孩子時很堅定的想讓馬鈴薯頭跟瑞士小孩一樣小時候只要玩就好,後來誤入了早教的坑,從一開始觀望甚至質疑,到後來試驗以後發現好像真的很有用,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學邏輯或複雜的理解可能不太行,但學語言就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驚喜之餘,又發現同溫層的媽媽們把孩子養得琴棋書畫各個精通,於是又更賣力投入早教的研究。 在看了一些資料或期刊論文之後,我對自己綜合各家學說在我心裡形成的想法深信不疑,但還是提醒自己隨時觀察孩子狀況自省,畢竟早教真的很容易走火入魔,我們希望孩子變成一個全方位發展的人,而不只是智能的過度發展或成為考試機器。有一些教學活動很容易辨別是不是我希望發展的方向,例如四則運算閃卡、公文數學或類似台灣小學的數學評量等,我不希望孩子一直變成解題機器人,而不會去思考或感受數學。我覺得數學重理解,對數學有感覺和興趣以後,要訓練解題和速度都不是難事。 有一些活動有點介於灰色地帶,例如指讀和認字,聽說孩子在學了數學或語言,突然意識到世界上很多東西是有「正確答案」以後,就會開始追求正確答案,少了天馬行空的純真。還有音樂呢?是不是要讓孩子大聲唱歌就好,不用強迫他們端正的坐在鋼琴前面,學習什麼是 adagio 什麼是 andante ?有需要讓孩子這麼小就認五線譜嗎? 前陣子和我很敬重的前輩格友交流時,透漏我很後悔沒有更早一點把孩子帶入認字的世界,像另一位前輩 J 在孩子兩歲時已經可以認三百個國字了。格友前輩提醒了我,像 J 那樣全面的早教真的是對的嗎?當然超前的進度會讓很多媽媽羨慕崇拜,但在小時候不是應該要跑跑跳跳,共讀的時候跟孩子一起觀察圖片,例如十四隻老鼠少了一頂的帽子藏在哪裡之類的嗎?我回答我非常貪心,我把跑跳和做勞作等外包給托兒所,自己帶閱讀。我也和馬鈴薯頭一起觀察繪本裡藏的每個細節,馬鈴薯頭會問我為什麼劇情要這樣走,我也會解釋跟他討論。但一旦他要看卡通,就得先乖乖指讀完基礎漢字五百。看完卡通如果沒跑走,再追加跟讀一本海尼曼和一本法文 raz ,外加共讀 2-4 本的 My first reading library 之類的讀本。總而言之,我想要孩子當快樂玩樂成長的孩子,也想要灌一些語言的東西給他。我也買了標榜歡樂式的幼兒鋼琴教材,研究之後要怎麼自己帶他入門鋼琴。 早教到底該怎麼執行,有點像是宗教或人生觀之類的,每位媽媽都有自

幼兒教育(5) – Outsourcing和in-house

早教可以粗分成媽媽自己教學 ( 我自己覺得蠻像公司的 in-house) ,和要學任何東西就去找才藝班或補習班上課的外包 ( 蠻像公司的 outsourcing) 。 之前看到電視上一位全職奶爸分享他一天的行程,孩子中午小學下課以後,午餐會準備好讓孩子在車上吃並午睡,父子倆趕場到天母去參加美語班,送完美語班以後爸爸開車回家休息,三四點下課以後再開車到天母趕場到下一個才藝班,等大家都忙完回到家已經六點了。這種恐怖行程的外包教育,家長跟孩子回家都累癱了,根本沒時間複習,能吸收多少也是一個問號。 我一直覺得大部分的媽媽都低估了自己可以當老師教孩子自學或共學的能力,因為我們從小要學東西都是被父母送去上課的,但媽媽跟孩子有很長的時間相處在一起,就算每天花五分鐘十分鐘做一件事情,持續下去都能成氣候。或許一些才藝例如美術游泳樂器等,媽媽自己不會,但是國語、數學、和英文應該蠻多媽媽都多少能找到教材帶一點。大部分的媽媽都不是天生就會帶孩子教孩子,都是經過不斷找資料、摸索和修正,才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模式有默契的走下去。也聽過很多不會說英文的媽媽,跟孩子一起看英文讀本,並在生活中練習,最後不但孩子學得好,自己英文也進步很多。 我自己的例子是我的日文在多年沒碰底子又不好的狀況下,退到只剩下五十音和幾個單字,但藉由和孩子共學,我現在能聽懂不少給小孩子聽的故事音檔或看巧虎卡通沒字幕。跟孩子一起看英文讀本共學,我也學了自然發音的規則。就連自己的母語中文,都修正了很多次才找到最適合的方法,目前在尋找適合的數學科學和音樂的教育方式。 我週一到週五做的是全職的工作,早上把孩子送去公司附近的托兒所,晚上下班接孩子回來後還要煮飯再清理廚房,只能用零碎的時間教孩子,但是堅持幾個月都有一點小成果了,相信全職媽媽能有更多的時間做得比我更好。不過也必須承認,自己當老師非常累,自己的私人時間非常少,大部分都無法備課,只能準備好書本直接上場,遇到不會的字馬上查。如果在上網時孩子跑來說要看書,我也會立刻放下手邊的東西,馬上跟他共讀,有時候讀到口乾舌燥,但看自己慢慢培養出來的小小幼苗慢慢長大,一切的累和辛苦都被滿足感取代了。 媽媽真的能身兼老師嗎?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我試了很多種方法才找到訣竅,也從朋友身上看到了想身兼老師失敗的例子,留待下回再和大家分享。

幼兒教育(4) – 我對早教的看法

早教這個詞源自於中國,意思是孩子在正式上小學前,先偷跑教給孩子比較學術性的知識,例如語文、算數和科學等。也許是一胎化和望子成龍的觀念,中國媽媽們非常瘋狂在早教上,尤其是英文這一塊愈早開始孩子愈能學得好,也不吝於投資資源讓孩子去上課或買教材自己教。 我之前上班無聊時或現在一天通車三小時,常常跟群怎其他媽媽討論各種議題,早教當然就是我們常常討論的題目了。雖然我帶語言早教從孩子兩歲就開始了,但我只有帶孩子的聽說。如果學母語大家不認為是早教,那讓自然而然讓孩子無痛的學語言也能讓我說服自己這不是早教。直到慢慢進入了中文的識字,英文的自然發音,日文的五十音,還有現在延伸到想要帶孩子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等,已經具體到落入早教的範疇了,讓我覺得再不研究不行了。 在瑞士或德國,大部分的父母頂多念念繪本給孩子聽,除非送孩子到私立幼稚園,要不然公立幼稚園每天都是不斷的玩,例如在花園裡玩海盜遊戲,在有軟墊的室內體育館讓孩子亂跑亂跳,或是做做勞作畫畫等。這種教育系統的假設就是孩子在學齡前應該要盡情的玩、攀爬跑跳,發展出足夠的肌肉和學習團體生活,為未來的小學生活做準備。亞洲家長的態度則是,學齡前時間比較多應該要來學習學科相關知識或是送去學才藝。我的矛盾點在於,我認同學齡前要多玩多跑跳,也認同媽媽應該跟孩子一起共學一些知識,網路上能找到的中文相關文章大多只是作者個人的意見,為了求更嚴謹,我也去翻了一下英文的相關論文。 我找到的論文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英國劍橋大學的教授反對四歲就要入學,認為這麼早學習識字數學的英國教育系統,對孩子未來的學習沒有幫助。另一個方向是大部分的美國論文主流,結論大多是有實行早教的學生未來學科表現會更出色。一開始我非常困惑到底該相信哪邊,後來跟語言群的媽媽們討論後,發現這兩個方向是不相違背的。雖然同為學齡前的學科學習,但同樣的知識到底是在學校裡由老師教授或是家長置入在日常生活中,效果會很不同。 學校系統的模式不外乎是老師講解,學生回家做作業,再藉由考試評量學習狀況。優點是家長不需要額外找教材想方法,跟著學校走學的會比較完整。缺點是學校授課時間有限,孩子的資質不同,如果大部分的孩子需要三小時可以理解某個概念,學校老師大概教到這個時數就會帶到下個主題了,但有些孩子需要十小時慢慢思考咀嚼,如果沒有被家長或老師發現並特別輔導,可能落後兩三個主題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