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這個詞源自於中國,意思是孩子在正式上小學前,先偷跑教給孩子比較學術性的知識,例如語文、算數和科學等。也許是一胎化和望子成龍的觀念,中國媽媽們非常瘋狂在早教上,尤其是英文這一塊愈早開始孩子愈能學得好,也不吝於投資資源讓孩子去上課或買教材自己教。
我之前上班無聊時或現在一天通車三小時,常常跟群怎其他媽媽討論各種議題,早教當然就是我們常常討論的題目了。雖然我帶語言早教從孩子兩歲就開始了,但我只有帶孩子的聽說。如果學母語大家不認為是早教,那讓自然而然讓孩子無痛的學語言也能讓我說服自己這不是早教。直到慢慢進入了中文的識字,英文的自然發音,日文的五十音,還有現在延伸到想要帶孩子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等,已經具體到落入早教的範疇了,讓我覺得再不研究不行了。
在瑞士或德國,大部分的父母頂多念念繪本給孩子聽,除非送孩子到私立幼稚園,要不然公立幼稚園每天都是不斷的玩,例如在花園裡玩海盜遊戲,在有軟墊的室內體育館讓孩子亂跑亂跳,或是做做勞作畫畫等。這種教育系統的假設就是孩子在學齡前應該要盡情的玩、攀爬跑跳,發展出足夠的肌肉和學習團體生活,為未來的小學生活做準備。亞洲家長的態度則是,學齡前時間比較多應該要來學習學科相關知識或是送去學才藝。我的矛盾點在於,我認同學齡前要多玩多跑跳,也認同媽媽應該跟孩子一起共學一些知識,網路上能找到的中文相關文章大多只是作者個人的意見,為了求更嚴謹,我也去翻了一下英文的相關論文。
我找到的論文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英國劍橋大學的教授反對四歲就要入學,認為這麼早學習識字數學的英國教育系統,對孩子未來的學習沒有幫助。另一個方向是大部分的美國論文主流,結論大多是有實行早教的學生未來學科表現會更出色。一開始我非常困惑到底該相信哪邊,後來跟語言群的媽媽們討論後,發現這兩個方向是不相違背的。雖然同為學齡前的學科學習,但同樣的知識到底是在學校裡由老師教授或是家長置入在日常生活中,效果會很不同。
學校系統的模式不外乎是老師講解,學生回家做作業,再藉由考試評量學習狀況。優點是家長不需要額外找教材想方法,跟著學校走學的會比較完整。缺點是學校授課時間有限,孩子的資質不同,如果大部分的孩子需要三小時可以理解某個概念,學校老師大概教到這個時數就會帶到下個主題了,但有些孩子需要十小時慢慢思考咀嚼,如果沒有被家長或老師發現並特別輔導,可能落後兩三個主題之後就完全跟不上了,非常挫折而且對此學科失去興趣,或許學校系統比較適合資質中等的孩子們,對資優生也顯得進度太慢。
家長平時在生活中慢慢帶入的奧妙在於,看起來沒有在學習,其實在學習。舉最簡單的例子,我接馬鈴薯頭從托兒所回家的路上,我們偶爾會數地上的下水道蓋子,走路七分鐘的路程,大約有40個大大小小,圓形方形等的下水道蓋子。這到底是不是在學習呢?對馬鈴薯頭而言,這個就像小遊戲一樣,大部分時間是他自己要求要「玩」的。
我支持的早教是家長主導,從玩樂中學習的,既然孩子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其他大人應該也不用幫這些早教的孩子覺得辛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