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住在海外的台灣父母費盡心思教孩子中文的原因之一,是希望能藉由語言和父母的文化能有更深的連結和認同。在孩子年幼時只要父母堅持只說中文,孩子的聽說通常都不是問題,但在孩子漸漸長大有自己的主見和喜好,加上同儕環境的影響,如何讓孩子還繼續喜歡認同這個語言和父母的文化,就是慢慢變成了一大挑戰。 要讓孩子認同父母的文化,甚至產生帶入性覺得這也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常常回台灣、大量閱讀和接觸與台灣相關的事物,讓孩子喜歡上台灣的流行文化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如果是女兒可能大一點可以跟媽媽一起追台劇,但只喜歡科學、汽車的馬鈴薯頭和媽媽我本身的喜好天差地遠,本來也不奢望他會有多喜歡台灣的文化,但去年夏天時救世主降臨了,就是萬年不敗、到現在還是一直出新歌一直辦演唱會的台灣第一樂團五月天。 我國高中剛好是台灣演藝圈走向巔峰的那二十年,當時流行的歌現在很多還是不退流行的經典,去年突發奇想,向馬鈴薯頭推薦了幾首芭樂歌,像是「對面的女孩看過來」「聽媽媽的話」等,意外的受到不錯的迴響。可能是因為那陣子會聽芭樂歌的緣故,Youtube也會在影片結束後推薦一些相關影音內容,其中也推薦了幾首五月天歌曲。 據馬鈴薯頭回憶,他第一首聽到的是「叫我第一名」,五月天的台式搖滾立刻打中他的心,後來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每晚跟我學習中文和法文來交換條件看完了大部分的五月天影片,然後說他想要學吉他,想要去看五月天演唱會。 原本買了一個mp3機要給馬鈴薯聽中文故事磨耳朵,沒想到他四五歲後非常討厭聽故事音檔,就請我裡面放了他所有喜歡的歌曲變成他的隨身聽了,幾乎天天都關起房門聽五月天的歌曲並模仿他們唱唱跳跳,非常紓壓。他也變成了會行走的五月天點歌機,很多歌我記得歌名但忘記怎麼唱,只要告知歌名他都可以立刻哼出主旋律。現在在帶他國小一年級的課本,每課的生字只要跟五月天的歌詞或歌名有關,都可以立刻做連結,例如看到「抱」會開始唱五月天的「擁抱」或八三夭的「抱一下」,看到「香」會開始唱五月天的「香水」。 我大學時期是五月天的全盛時期,但我對五月天的認識僅止於唱KTV的時候會點的那幾首嗨歌。因為馬鈴薯頭的關係我才開始研究五月天,驚訝的發現他們一直持續創作,前期的歌曲和弦簡單但歌就是好聽,後期曲風搖身一變,更多元又更耐聽。 五月天把我和馬鈴薯頭的距離拉得更近,我們會一起聊著五月天,一起期待五月天的新單曲,一面走路一面哼唱五月天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