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8的文章

幼兒教育(3) – 移民家庭的難處

最近看了一本絕版的書「教養的秘密」,裡面主要是討論社會學家不斷為人的行為找原因,但實際上找出的原因可能不是原因,例如數據顯示吃花椰菜的男性壽命比較長,可能很多人會下結論:花椰菜會讓男性長壽,但實際上可能結婚的男人會被太太逼吃花椰菜,所以是結婚讓男人被照顧而長壽,而非花椰菜的影響。同樣在教養上,很難分得出那些是基因影響,哪些是父母教養的影響,那些是環境影響。 其中一章作者在探討孩子的語言時,引用了一個哈佛大學華裔第二代女生的話:我從來沒有跟我的父母討論文學或哲學,我們談的是身體健康、天氣、晚報 – 全用廣東話說的,我跟我的父母沒有話講,因為我完全沒有廣東話的詞彙來描述我在哈佛的主修課上課情形。 這段引用讓這個華人移民第一代的我感到很心酸,就像很多教孩子中文的前輩探討過的,孩子隨著年紀不再願意說這個非環境母語 (minority language) ,是因為沒有看夠多的書,詞彙不夠,尤其無法形容自己很深沉的情感部分。曾經和一位海外媽媽聊天,她說她的女兒們聽得懂中文,但是只要講到內心深處的話題,就會轉換成法文,我想是一樣的情境。為了讓孩子的語彙豐富,甚至愛上中文閱讀,我們才會這麼努力每年從台灣像螞蟻一樣,一點一點把網路上訂購送回娘家的中文童書送回瑞士。不知道是不是從小看中文書的緣故,兒子對識字是不排斥的。 孩子跟父母沒話講其實不只是海外移民父母所遇到的問題,大部分在台灣長大的孩子也是青春期後跟父母漸行漸遠。關鍵不只是語言,而是親子關係。我從小到大認識的所有朋友們,一直到青春期後還是跟爸媽很有話講的,一隻手數得出來。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有的複製了自己的童年經驗,覺得因為自己父母嚴格所以自己才沒有走偏,有的父母因自己未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好關係的遺憾,特別期待和孩子建立分享情感的緊密關係。我自己是屬於後者,但親子關係是動態的,每個時期對彼此的期待都不同,所以我還在摸索和調整中。例如我希望孩子學習中文,要怎麼樣不破壞親子關係和孩子的胃口下,讓孩子有動力學呢?我盡量選擇無痛學習法,一天指讀兩分鐘的中文持續四年,效果也比孩子七歲以後每天指讀十分鐘的好,而且七歲以後會不會乖乖的指讀還是問號。 在非中文的環境要鼓舞孩子學中文,我必須要用說服的,例如馬鈴薯頭耍賴不指讀時,我就說,我想送你去 Babyboss 這種兒童職業體驗中心,你想當消防員、警察還是賣披

幼兒教育(2) – 童年的反思

投入語言早教的行列後,我也檢視了自己的童年經驗。我爸媽是沒有在弄什麼早教的的,不過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我曾經五歲時被送去學過幾個月的鋼琴,因為常常被老師敲手指,自信心大失就放棄了,後來小學四年級才自己跟爸媽要求重新學鋼琴。小學時爸媽也送我去學心算和美術,但是我都是去那邊混時間,遇到瓶頸不知道怎麼繼續下去就淡出了。 我小時候的家境不太好,但父母後來開店選對產業,在我小學四五年級時已經在偏鄉小鎮買了透天的房子,並不是沒有錢,但爸媽隱隱約約讓我覺得買書是浪費錢,媽媽小學每個月只給我買一本書的額度,理由是太容易得到的話我不會珍惜。所以我都要到書局精挑細選,每一本都好像要但只能買一本阿。每一本買回來的書我都看過好多次。我非常羨慕班上幾個同學,家裡總是有好多好多看不完的書,她們也都是喜歡閱讀的孩子,為什麼她們的爸媽不會擔心她們不珍惜呢 ? 嚴格來說,爸媽的目的是達到了,但我漸漸無法滿足,就自己跑圖書館借書沉浸在兒童文學裡,我非常愛亞森羅蘋,一看就沉迷無法自拔,每一本都看過好多次,也看過福爾摩斯和赤川四郎的偵探推理,或是中國 / 世界經典文學翻譯給國小學生看的書籍,我也喜歡唐詩宋詞,會自己挑幾首背下來。因為小時候打下的文學底子,我往後的求學生涯中,國文一直都是我很擅長的科目之一。 根據我的童年經驗,好像不太需要早教,小朋友自己就會自動自發找書去看了,我的求學歷程也非常順利,但是我自己當媽媽後卻不想要走自己以前的路,原因是我覺得我對書本的喜愛和對文字的一點天分是例外,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不注重閱讀的家庭長大後自己喜歡閱讀的。另一點原因是,我發現我的爸媽在我學習的路上沒有陪伴我,我感謝他們送我去學才藝,但他們不會問我我上課學了什麼,不會問我學習上有沒有瓶頸。例如我的鋼琴,我爸媽從來不會問我練琴的進度,就算我當週偷懶沒練也不會有人發現。我希望自己能參與孩子學習的過程,藉由共學來增進感情,也鞭策自己花更多時間和心思在孩子身上。 我的童年經驗並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這一代許多人成長時的共同經驗。我老闆是個對東亞政經很有研究的人,他說過,台灣以前是這麼窮的國家,到我們爸媽那一代開始經濟起飛,到我們這一代開始物質豐裕,因為這三代的成長背景差很多,注重的東西也不一樣,像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樣,吃飽喝足後,才會開始注重教育和心靈層面。所以我們也不用去怪自己的爸媽,如果我們生活在他們

2-3歲的中文學習 (3) – 海外小孩的字卡和識字遊戲

馬鈴薯頭的中文認字我這兩年來做了很多努力,一直到最近才比較穩定的成長。 一歲半:我自製有圖案的字卡,原本打算讓他常常看這些圖案,注意到我暗藏在圖案中文字,但他好像都在看圖案,這招宣告失敗。(是的,題中那顆頭髮稀疏的馬鈴薯是我兒子的頭) 兩歲:我加入littlemanderinreaders,把網站教的字做成字卡護貝貼在浴室的牆壁,一面洗澡一面教他,但他最後只記得起來大跟小。我也把字卡旁邊貼馬鈴薯頭喜愛的交通工具圖案,希望讓他多看字卡,不過他的注意力只在圖案而非文字上。 兩歲半:剛好看到香港出版的基礎漢字五百在特價,雖然不喜歡他的插畫又很貴,但為了孩子的認字還是忍痛買了。據說是海外媽媽界的救星,讓無數小小台灣人學會自主閱讀,可惜我用盡了各種方法外加C pen點讀筆,都沒辦法讓他提起興趣,一個字都記不起來。到這裡我決定放棄了,覺得馬鈴薯頭還沒準備好,我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經過了多次失敗後,我想到了蒙特梭利的識字敏感期,據說女生大概四歲左右會開始,男生可能比較慢一點大概五歲左右,我幫馬鈴薯頭找了一個藉口,可能是腦部發育還沒完全。兩個月前的某天突然想到,國外很多worksheet,讓孩子在玩樂中或畫畫中學習拼字,也許我也可以如法炮製。想到手邊的漢字五百,就拿上面的單字當作我手做的素材。 第一款是把字貼在圖上的遊戲,後來覺得找圖好累而且有的很難看出關聯,就捨棄了。 第二款是把兒子喜歡的卡通小圖貼在字上。原則上是一次選一個字,讓馬鈴薯頭找出所有相同的字貼完後再貼下一個。感謝這些卡通人物的鼓舞,讓兒子還算情願地玩下去,但是玩過幾輪這魔力也失效了,兒子不太願意再繼續貼。這個遊戲應該是讓孩子開天眼的關鍵,他開始辨別中文字,而不是看過就忘記。 第三款是拿家裡現有的桌遊,在板子和骰子上貼上國字以後可以玩誰先到終點的遊戲。中文字的骰子我們是拿另一款桌遊的,因為他的骰子特別大,很適合貼國字。 第四款是網路上下載的蛇與梯子的格子,算是第三款遊戲的變化版,馬鈴薯頭不斷被蛇咬到時會很挫折,有不想繼續玩的風險。 一開始我會先把漢字五百的其中六個單字做成遊戲給馬鈴薯頭玩,等他玩熟以後再進行課本,但後來就完全不需要這些輔助的遊戲,畢竟印和減這些東西還是蠻花時間的,我還得花時間準備日文五十音和英文自然發音的教材。平常晚上一次可以唸完一課,假日運氣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