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的多語教育實行起來有點辛苦,「正常人」應該不會像我一樣自討苦吃。我自己的情況法文還勉強夠用,日文因為程度不佳很雪上加霜。開了Line群組以後,認識了很多認真教孩子英文的媽媽,但跟我多語雙管齊下的媽媽目前只有Chiachia一個人。
我跟Chiachia的認是源自於十年前,我在批踢踢上看到有人徵人開法文讀書會就報名參加了。我們在下雨天時約在星巴克見面,原來我是唯一一個參加者。或許因為只有兩個人,我們天南地北的聊,一起分享學習法文的歷程和在法國遊學的經驗。後來我們繼續約見面,但都沒有在讀法文,反而是開始聊生活上的事情以及對未來的規畫。單身時我還曾經兩次去她家過夜,現在想來真懷念,有家庭以後已經不可能像當年那麼愜意了。我出國以後我們只剩下斷斷續續的聯絡,偶爾回台灣會跟她約見面,直到有小孩以後發現彼此的觀念都很相近,非常有共鳴。
多語教育是她開始的,英法義一起進行。我因為人不在台灣,在小孩會說話以前非常焦慮怕孩子不會說中文,所以對多語沒興趣。後來Chiachia拉我進入英文學習群組以後讓我受到刺激,開始帶英文,接著又引進了日文和法文,所以最終我跟Chiachia還是走上了同一條路。
我會帶多語的原因是媽媽會這麼多語言,不趁現在傳給小孩很可惜,看著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有成就感,媽媽自己趁機學習順便進步。沮喪或懷疑的部分,結合我和Chiachia的經驗,目前歸納出已下幾點:
- 媽媽又累又辛苦
如果媽媽不太會該語言,自己一面帶小孩一面要一起學習,單字查不完,文法又不懂,會很手忙腳亂,我的日語就是這種狀況。我常常一面跟馬鈴薯看巧虎,一面查卡通裡面的單字。相較之下,歐洲語系就算只到B1的程度,學會基本文法單字已經可以看繪本或看卡通順便帶孩子,日常用語也大多能說得出來,只要查一下動詞跟名詞就好。但日語基本文法學完之後就要背文型,文型不夠用根本不知道怎麼表達。我也會一點西班牙文,常常在想,如果當初決定帶西文的話應該不會這麼辛苦吧。
- 孩子進步不如預期
在孩子兩歲時我開始帶孩子日語,給卡通看繪本請陪玩上家教課,自己絞盡腦汁在生活中講日語,孩子卻好像聽不太懂。加上自己其實學日語也學的很挫敗,所以一直萌生放棄的念頭。後來發現自己期待太大了,拼命付出後開始期待成果會出來,這不是有點像宅男付出一切追女生,沒追到以後惱羞成怒呢?了解了自己的盲點,我降低了對孩子的期待,只要有接觸慢慢進步就好,不求一夕間變語言神童。
- 孩子有偏好語言
Chiachia在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接觸英法義語,稍微偏重英文,在孩子上了幾個月全美幼稚園可以用全英語對答後,加強法語和義語時,明顯感受到孩子比較沒興趣,卡通也會要求只要看英語的。
我們家的馬鈴薯頭除了中文和德文以外,其他外語都沒有很好,所以沒有排斥問題,我也盡量讓他英法日語都平均的接觸,每一種語言都有他喜歡的卡通,英語是Paw Petrol,日語是巧虎,法語是佩佩豬,儘管如此,還是發現花最少時間的英語理解力最好,可能原因是我跟老公是用英語溝通的。英語發音跟德語相近,所以他發音還蠻標準的。
大部分台灣媽媽都會先帶英語,有點小成果以後再接觸第二外語,開始的時間點可能從兩歲到五六歲甚至更晚,理由是英語基礎先打好,避免語言混亂,可以用英文學其他外語等。我個人認為缺點是孩子已經習慣英文了,再重頭學習一個語言還要經歷一開始都聽不懂的挫折,會讓他們打退堂鼓。不過,前陣子聽到一個英語超好,然後在小學一年級開始接觸德語,自主學習和家教兩年後,程度到B1的例子,不過大家都覺得是特例。
- 找不到教材
學英語和日語的小孩,完全不用擔心找不到教材。英語反而要擔心教材太多要選哪一個,避免亂花錢什麼都買什麼都沒念;日語則是有巧虎就夠了,連玩具都不用買了。由於教材難度的關係,就算年紀超過3歲,還是建議至少從2-3的雜誌開始入門,因為之後的教材句子長內容也較深。其他語言沒有太多適合小小孩的教材(可能韓語會好一點?),大多只能用卡通當教材。買繪本也是一筆很大的花費,願意投資的可以上各國的亞馬遜網站買,只要是書通常都能寄送台灣。
- 旁人的質疑
這個議題有蠻多可以跟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也已經過長了,就留待下一篇再好好探討吧!
我跟Chiachia的認是源自於十年前,我在批踢踢上看到有人徵人開法文讀書會就報名參加了。我們在下雨天時約在星巴克見面,原來我是唯一一個參加者。或許因為只有兩個人,我們天南地北的聊,一起分享學習法文的歷程和在法國遊學的經驗。後來我們繼續約見面,但都沒有在讀法文,反而是開始聊生活上的事情以及對未來的規畫。單身時我還曾經兩次去她家過夜,現在想來真懷念,有家庭以後已經不可能像當年那麼愜意了。我出國以後我們只剩下斷斷續續的聯絡,偶爾回台灣會跟她約見面,直到有小孩以後發現彼此的觀念都很相近,非常有共鳴。
多語教育是她開始的,英法義一起進行。我因為人不在台灣,在小孩會說話以前非常焦慮怕孩子不會說中文,所以對多語沒興趣。後來Chiachia拉我進入英文學習群組以後讓我受到刺激,開始帶英文,接著又引進了日文和法文,所以最終我跟Chiachia還是走上了同一條路。
我會帶多語的原因是媽媽會這麼多語言,不趁現在傳給小孩很可惜,看著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有成就感,媽媽自己趁機學習順便進步。沮喪或懷疑的部分,結合我和Chiachia的經驗,目前歸納出已下幾點:
- 媽媽又累又辛苦
如果媽媽不太會該語言,自己一面帶小孩一面要一起學習,單字查不完,文法又不懂,會很手忙腳亂,我的日語就是這種狀況。我常常一面跟馬鈴薯看巧虎,一面查卡通裡面的單字。相較之下,歐洲語系就算只到B1的程度,學會基本文法單字已經可以看繪本或看卡通順便帶孩子,日常用語也大多能說得出來,只要查一下動詞跟名詞就好。但日語基本文法學完之後就要背文型,文型不夠用根本不知道怎麼表達。我也會一點西班牙文,常常在想,如果當初決定帶西文的話應該不會這麼辛苦吧。
- 孩子進步不如預期
在孩子兩歲時我開始帶孩子日語,給卡通看繪本請陪玩上家教課,自己絞盡腦汁在生活中講日語,孩子卻好像聽不太懂。加上自己其實學日語也學的很挫敗,所以一直萌生放棄的念頭。後來發現自己期待太大了,拼命付出後開始期待成果會出來,這不是有點像宅男付出一切追女生,沒追到以後惱羞成怒呢?了解了自己的盲點,我降低了對孩子的期待,只要有接觸慢慢進步就好,不求一夕間變語言神童。
- 孩子有偏好語言
Chiachia在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接觸英法義語,稍微偏重英文,在孩子上了幾個月全美幼稚園可以用全英語對答後,加強法語和義語時,明顯感受到孩子比較沒興趣,卡通也會要求只要看英語的。
我們家的馬鈴薯頭除了中文和德文以外,其他外語都沒有很好,所以沒有排斥問題,我也盡量讓他英法日語都平均的接觸,每一種語言都有他喜歡的卡通,英語是Paw Petrol,日語是巧虎,法語是佩佩豬,儘管如此,還是發現花最少時間的英語理解力最好,可能原因是我跟老公是用英語溝通的。英語發音跟德語相近,所以他發音還蠻標準的。
大部分台灣媽媽都會先帶英語,有點小成果以後再接觸第二外語,開始的時間點可能從兩歲到五六歲甚至更晚,理由是英語基礎先打好,避免語言混亂,可以用英文學其他外語等。我個人認為缺點是孩子已經習慣英文了,再重頭學習一個語言還要經歷一開始都聽不懂的挫折,會讓他們打退堂鼓。不過,前陣子聽到一個英語超好,然後在小學一年級開始接觸德語,自主學習和家教兩年後,程度到B1的例子,不過大家都覺得是特例。
- 找不到教材
學英語和日語的小孩,完全不用擔心找不到教材。英語反而要擔心教材太多要選哪一個,避免亂花錢什麼都買什麼都沒念;日語則是有巧虎就夠了,連玩具都不用買了。由於教材難度的關係,就算年紀超過3歲,還是建議至少從2-3的雜誌開始入門,因為之後的教材句子長內容也較深。其他語言沒有太多適合小小孩的教材(可能韓語會好一點?),大多只能用卡通當教材。買繪本也是一筆很大的花費,願意投資的可以上各國的亞馬遜網站買,只要是書通常都能寄送台灣。
- 旁人的質疑
這個議題有蠻多可以跟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也已經過長了,就留待下一篇再好好探討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