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我們去法蘭克福開始,參觀孩子喜歡的恐龍主題博物館時,我也順手買了幾本給德國小學低年級的讀物打算跟兒子共讀,沒想到因為是他喜歡的恐龍主題,非德文母語的他 (他的母語是瑞士德語) 也聽得津津有味,兩天就把那本七十頁的偵探恐龍橋樑書唸完了。那本德文書雖然句型不難,但裡面的用字對於我一個德文中高級的人來說,已經是單字一堆,雖然我可以從上下文猜出大概意思,但很明顯的這些都是生活對話中不常使用但是非常精準的字。
馬鈴薯頭以後上學會學拼音,德文識字是不用擔心的,但是寫作時能用多少優美的詞彙,以及看不看得懂較不白話的文章,不是光靠上學就能自動學會的,有點像是台灣學生都會說中文,但考試時看不看得懂考題或寫不寫得出用詞邏輯正常的文章,就各憑本事了。瑞士的學制小朋友大概十歲十三歲左右就必須分流決定日後要走職業學校或能上文理高中並上大學。我所在的蘇黎世州,因為白領以及外派人員的比例特高,分流是全瑞士最難的。瑞士其他州只需要採計學校成績以及老師推薦,但蘇黎世州第一次分流只採計一半的學校成績,另一半是考試成績,第二次分流則採計百分之百的考試成績,目前考科為德文、數學和法文。學校教的內容過於簡單,例如瑞士的六年級沒有教代數,但是考試範圍卻包括代數。考試為了要考出鑑別度會出非常困難的考題,所以幾乎所有想要應試的學生都必須去補習。沒錯,你沒看錯,蘇黎世小學生跟台灣中學生一樣要補習才有20%左右的機率進文理高中學制裡。
雖然瑞士職業學校畢業也能有分好工作,但是我也和所有父母一樣,希望兒子能像爸媽一樣有至少碩士以上的學歷。根據我明查暗訪同事們分流的情形,瑞士小學以及分流有一個制度缺陷,就是過度偏重於德語。例如蘇黎世州第一次分流只採計德語和數學,數學較少出的過於高深,但德語可以沒有範圍,所以德語好的學生非常吃香。這也是開啟我打算慢慢跟馬鈴薯頭共讀德文的契機,希望能讓他喜愛德語閱讀,也順便加強我的德語程度。
我深知兒子的個性缺陷,就是愛玩愛偷懶,放牛吃草他之後在分流時絕對沒有勝算。馬鈴薯頭曾嘟著嘴說,「媽咪,我不要長大,因為長大要工作太辛苦了。」我聽了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這不只是我家兒子的問題,同事們說,文理高中的學生裡中,女生人數比例狂勝男生,因為女生通常善於語文而且較願意犧牲一時享樂而努力,男孩子則是晚熟,要到十五六歲時才會開始想到未來,但在瑞士現行制度下已經來不及了。
關於早教需要讓孩子多識字或是多閱讀,我目前認為學校會教的語言,閱讀應該擺在識字的前面,要不然就算每個字都會念,也因為太多生字或句型太複雜,導致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小學以後再培養真的晚了,也不知是否能成功培養孩子閱讀的喜好。 所以我目前的策略是,德文想辦法跟他閱讀短篇小說,讓他習慣落落長的故事和句子,識字完全不要求。
中文則是識字和共讀都要併行,共讀我會挑選文字較長而且文字盡量優美有點深度的文章。此外在生活中,我從孩子小時後就降低寶寶語的使用,只保留幾句我覺得有情感連結的或我覺得可愛的,例如我喜歡跟他說「手手給馬迷」。除了這一兩句,我對兒子的說話方式和用語,跟我對大人說話的詞彙和語氣並沒有差異。我不但避免寶寶語,也會刻意使用專有名詞或剛好想到的高深的字詞。例如我會指著煮沸的鍋子說,上面白白的是水蒸氣,或說街上演奏樂器的人是是街頭藝人。前幾天他聽到摩托車很大的聲音,告訴我,「媽媽,那是引擎的聲音。」我很驚訝他三歲半就會說引擎這個字了。
這種說話方式不只是對兒子的訓練,也是對我對自己講話方式的重新訓練,我必須要訓練自己跟兒子講話更文謅謅一點,才能藉由無痛的口語加強他的中文能力。這個靈感來自於海外中文教育的前輩高醫師,既然她能把人體器官的中文都直接講給女兒聽了,我想孩子沒有什麼是不能學的。
最後回到孩子的未來這個主題,我知道德文才是對兒子未來最有用的語言,但是中文是他和媽媽最親密的連結,我會努力兩個都幫他一起訓練,德文他應該很快就能超越我了。
馬鈴薯頭以後上學會學拼音,德文識字是不用擔心的,但是寫作時能用多少優美的詞彙,以及看不看得懂較不白話的文章,不是光靠上學就能自動學會的,有點像是台灣學生都會說中文,但考試時看不看得懂考題或寫不寫得出用詞邏輯正常的文章,就各憑本事了。瑞士的學制小朋友大概十歲十三歲左右就必須分流決定日後要走職業學校或能上文理高中並上大學。我所在的蘇黎世州,因為白領以及外派人員的比例特高,分流是全瑞士最難的。瑞士其他州只需要採計學校成績以及老師推薦,但蘇黎世州第一次分流只採計一半的學校成績,另一半是考試成績,第二次分流則採計百分之百的考試成績,目前考科為德文、數學和法文。學校教的內容過於簡單,例如瑞士的六年級沒有教代數,但是考試範圍卻包括代數。考試為了要考出鑑別度會出非常困難的考題,所以幾乎所有想要應試的學生都必須去補習。沒錯,你沒看錯,蘇黎世小學生跟台灣中學生一樣要補習才有20%左右的機率進文理高中學制裡。
雖然瑞士職業學校畢業也能有分好工作,但是我也和所有父母一樣,希望兒子能像爸媽一樣有至少碩士以上的學歷。根據我明查暗訪同事們分流的情形,瑞士小學以及分流有一個制度缺陷,就是過度偏重於德語。例如蘇黎世州第一次分流只採計德語和數學,數學較少出的過於高深,但德語可以沒有範圍,所以德語好的學生非常吃香。這也是開啟我打算慢慢跟馬鈴薯頭共讀德文的契機,希望能讓他喜愛德語閱讀,也順便加強我的德語程度。
我深知兒子的個性缺陷,就是愛玩愛偷懶,放牛吃草他之後在分流時絕對沒有勝算。馬鈴薯頭曾嘟著嘴說,「媽咪,我不要長大,因為長大要工作太辛苦了。」我聽了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這不只是我家兒子的問題,同事們說,文理高中的學生裡中,女生人數比例狂勝男生,因為女生通常善於語文而且較願意犧牲一時享樂而努力,男孩子則是晚熟,要到十五六歲時才會開始想到未來,但在瑞士現行制度下已經來不及了。
關於早教需要讓孩子多識字或是多閱讀,我目前認為學校會教的語言,閱讀應該擺在識字的前面,要不然就算每個字都會念,也因為太多生字或句型太複雜,導致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小學以後再培養真的晚了,也不知是否能成功培養孩子閱讀的喜好。 所以我目前的策略是,德文想辦法跟他閱讀短篇小說,讓他習慣落落長的故事和句子,識字完全不要求。
中文則是識字和共讀都要併行,共讀我會挑選文字較長而且文字盡量優美有點深度的文章。此外在生活中,我從孩子小時後就降低寶寶語的使用,只保留幾句我覺得有情感連結的或我覺得可愛的,例如我喜歡跟他說「手手給馬迷」。除了這一兩句,我對兒子的說話方式和用語,跟我對大人說話的詞彙和語氣並沒有差異。我不但避免寶寶語,也會刻意使用專有名詞或剛好想到的高深的字詞。例如我會指著煮沸的鍋子說,上面白白的是水蒸氣,或說街上演奏樂器的人是是街頭藝人。前幾天他聽到摩托車很大的聲音,告訴我,「媽媽,那是引擎的聲音。」我很驚訝他三歲半就會說引擎這個字了。
這種說話方式不只是對兒子的訓練,也是對我對自己講話方式的重新訓練,我必須要訓練自己跟兒子講話更文謅謅一點,才能藉由無痛的口語加強他的中文能力。這個靈感來自於海外中文教育的前輩高醫師,既然她能把人體器官的中文都直接講給女兒聽了,我想孩子沒有什麼是不能學的。
最後回到孩子的未來這個主題,我知道德文才是對兒子未來最有用的語言,但是中文是他和媽媽最親密的連結,我會努力兩個都幫他一起訓練,德文他應該很快就能超越我了。
留言
張貼留言